二十四孝图内容概括50字
被妻子呛了一句,王朗有些讪讪,低头继续读信。
但他的心情却变得越来越糟,尤其是读了那句“此五百年之巨变”之后。
虽然不太清楚刘和具体在说什么,但他能从刘和的语气中感受到,这五百年之巨变不像是他期望的变化,天子也不像是他期望的天子。
处心积虑地想杀尽河东大族,岂是明君所当为?
夷华不辨,如何知正统所在?
男女无别,礼法何存?
王朗放下了手中的信纸,原本亢奋的心情也变得极为低落。
杨氏接过信纸,将剩下的内容读完,黛眉也跟着微蹙起来。“这五百年巨变……听着有些耳熟。”
“应该是由‘五百年必有圣人出’所化,”王朗说道,眼中怒气更盛。
果真如此,那便是刻意奉迎天子,非大臣所当为。
“不对。”杨氏沉吟了片刻,摇摇头。“我仿佛听谁说过,只是想不起来是谁说的。”
[标签:p标签]王朗瞥了杨氏一眼,没有再问。他站起身,甩了甩袖子。“此事以后再说,守住徐州要紧。我去联络各家,筹集钱粮,你准备一些酒食,以备有客登门。”
杨氏点头答应。王朗起身下了堂,带着两个随从出了门。
——
王朗亲自出面联络,再加上刘虞、刘和父子的影响力背书,郯县几个大族迅速做出了反应,带着丰厚的礼物前往州牧府,拜访刘备,并表示将派人带着部曲助阵,迎战袁绍。
紧接着,王朗派人带着书信,赶往各郡县,联络各地的名流、大族,请他们出面,筹集钱粮,协助刘备应战,保卫徐州。在书信中,他极力论证袁绍所行不义,用兵也极其荒谬,必将失败。若徐州图一时安逸,将来必玉石俱焚。
王朗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,表示支持的消息不断传来,一时间声势浩大。
刘备欣喜若狂。
入主徐州数年,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徐州的力量。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挡住袁绍,但他也亲身体验了高门大族和名士的影响力,绝非他能奢望。
他有些后悔,当初没有好好读书,没能充分利用老师卢植的名望。
虽说涿郡卢氏的门第远远不如弘农杨氏,也不如东海刘氏,但卢植在士林中的名声却比王朗高出很多,在整个幽州都有着不小的影响。
当初若能得到卢植的首肯,他或许有机会在涿郡站稳脚跟,而不是来到徐州。
和他一样的,还有公孙瓒。
他们都浪费了这宝贵的人脉资源。
——
昌邑。
袁绍在一群文臣、谋士的簇拥下缓步登堂。
昌邑既是山阳郡治,又是兖州州治,府署宽敞广阔,被收拾得干净整洁。庭院深深,松柏苍翠,赏心悦目。
袁绍心情大好,赞了几句。
负责先行安排的主簿耿苞心花怒放,笑容满面。
田丰看在眼里,很不高兴,大声说道:“主公,此行意在徐州,并非兖州。”
袁绍心中不快,脸上却不动声色,哈哈一笑。“元皓言之有理。昌邑终究只是暂驻之地。攻克彭城之日,才是庆功之日。”
田丰正欲再说,一旁的沮授悄悄地扯了扯他的袖子。田丰会意,将涌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。
见田丰不说话,袁绍有些诧异。他转头看了田丰一眼,脸上的笑容更盛。“元皓,上次你说广宗郭氏联络得如何?显奕年纪不小了,再不成家,如何立业?”
一旁的逢纪、许攸不约而同的撇了撇嘴,露出一丝浅笑。
田丰原本建议袁绍与中山甄氏联姻,结果甄氏委婉的拒绝了,理由倒也正当。甄宓虽被相者王良认定贵不可言,但甄宓出生之后,先是丧父,接连又有两位兄长早逝,怕是有所妨碍,要去北岳还愿,看看玄武之神的意思。
借此机会,田丰随即又推荐了广宗郭氏,故南郡太守郭永之女。
和甄宓相似,这个郭氏之女也有一些神奇的异象,据说聪明异常,被郭永称为女中之王,遂以女王为字。今年十四岁,也正是可以出嫁的年龄。
不过袁绍说袁熙年纪大了,该结婚了,纯属借口。
十四岁的女子,就算成了亲,也不能生育,至少要等到十六以后。
袁绍这么说的意思是提醒田丰,如果郭氏再像甄氏一样推三阻四,他就要另选他人了。到了中原,想和他联姻的人很多,门户比广宗郭氏高的数不胜数。
什么女中之王,一听就不靠谱。
逢纪、许攸私下里就提过,袁熙和冀州人联姻只会助长冀州人的气焰,对袁绍的大业不利。
田丰说道:“使者已经派出,很快就会有消息。”
袁绍点点头,转头看向逢纪。“陈孔璋应该到彭城了吧?”
逢城躬身道:“应该到了。如果顺利的话,或许刘备的降书已经在路上了。”
袁绍微微一笑。“刘备虽出身寒微,却是个识时务的英雄。若能归降,当予重用。”
众人附和了几句,心照不宣的笑了。
袁绍说得没错,刘备的确是个识时务的人。他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后,第一件事就是举袁谭为茂才,向袁绍示好。陶谦病死,他被徐州人推为徐州牧,又第一时间派使者到邺城通报。
这样一个人,有什么勇气和实力对抗袁绍?
就算他想抵抗,徐州人也不会支持他。
田丰却皱起了眉头。“主公,刘备虽不足道,但徐州的人心却不可知,万万不可掉以轻心。上次刘备击破淳于琼军,陈登又阻审配南下,岂是识时务之人?刘和请辞,已有半年,想必消息也传到了东海,焉知徐州人不会像刘和一样?臣以为,还是应该速速进兵,逼刘备投降,而不是寄希望于说客。”
听到刘和的名字,袁绍脸上的笑容一僵,有些不快。
气氛变得尴尬起来,不少人暗自摇头。
田丰的脾气越来越倔了,就像是故意与袁绍怄气一样,不说得袁绍下不了台,他就不肯罢休。
这都是主公过于依重他,让他忘乎所以。等他谋划失败,吃了败仗,或许才能收敛些。
正说着,有人奔了进来,向袁绍呈上陈琳的急书。
刘备拒绝了袁绍的招降,正全力备战,而且得到了徐州人的全力支持。郯县名士王朗四处奔走,为刘备联姻徐州大族,筹集钱粮,影响很大。据说刘和也写了书信回来,要求徐州大族支持刘备,效忠朝廷。
看完书信,袁绍的脸红一阵白一阵。他狠狠地看了逢纪一眼,将陈琰的书信塞给他,然后大步向门外走去。
“集结大军,立刻赶往彭城,击杀刘备。”
喜欢汉道天下请大家收藏:
王朗一早就起身洗漱,连同才三岁的儿子王肃都穿戴整齐,以示郑重。
如果刘备不肯明确态度,效忠朝廷,他就立刻起程,离开郯县,免受池鱼之灾。
他不想和袁绍扯上任何关系。
得知刘备亲自登门,王朗很满意。别的不说,至少刘备的态度还是诚恳的。
双方一见面,刘备就义正辞严地表明了态度。不论王朗是否肯屈尊相助,他绝不会向袁绍屈服,一定会奋战到底,为朝廷尽忠。
王朗哈哈一笑。“久闻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,果不其然。使君兵力虽少,意气不衰,难怪陈元龙视你为英雄,愿意为你而战。”
刘备连忙谦虚了几句。
他和陈登的私人关系不错,但要说陈登视他为主,愿意为他而战,只怕还是客气居多。陈登背后站着下邳陈氏家族,首先要考虑家族的利益,不可能因为他们之间的私人关系而冒险的。
“听说景兴恩师是故太尉弘农杨公伯献?”
“正是。”王朗一声叹息。“当然蒙先师不弃,收纳门下,教我读书做人。点点滴滴,至今难忘。我虽愚笨,学术不能承先师百一,道德更不敢望先师顶背,却不敢违背先师教导,为不忠不孝之人。”
“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俱为四世三公之门,却一个为国尽忠,一个包藏祸心,真是令人唏嘘。”
“不然。”王朗摇摇手,严肃地说道:“袁绍虽是汝南袁氏子弟,但他只是婢生子,并非嫡子,不能代表汝南袁氏。袁绍不臣,只是他个人的事,与汝南袁氏无关。”
刘备有些诧异。王朗亲口否认袁绍的家主身份,这可不是一件小事。以王朗的影响力,这是有可能影响整个徐州士林看法的。“那……谁才能代表汝南袁氏?总不会是袁公路吧?”
“袁公路虽纨绔,大节不亏,又是故司空袁逢嫡子,如何不能代表汝南袁氏?”
刘备张了张嘴,不知道说什么才好。
果然是时势弄人。这才几年时间?两年前还被孔融视为冢中枯骨的袁术居然被王朗认为大节不亏,是名正言顺的汝南袁氏家主。这话要是传到袁绍耳中,袁绍怕不是要气得吐血。
麋竺说是对,大汉天命未绝,朝廷中兴有望,效忠朝廷是大势所趋。袁绍再强,终究也只是梦幻一场。梦醒之后,只剩绝望和耻辱。
从这一点上来看,早早就将女儿、女婿送到行在的袁术的确是个聪明人,抢在很多人之前就看到了这一点,而且行事决绝,一点也不拖泥带水。
相比之下,袁绍就有些犹豫了。
在心中将袁绍、袁术比较了一番后,刘备更加坚定了决心。
他拱手道:“景兴高见,令我茅塞顿开。我虽有心与徐州共存亡,但袁绍势大,我兵微将寡,还望景兴助我一臂之力,筹措钱粮,招募将士,与袁绍决战。”
“这是自然。”王朗抚着胡须,从容说道:“不知使君有何成计,不妨说出来,共相商讨。”
刘备向麋竺使了个眼色。
麋竺会意,拱手道:“欲守徐州,首在钱粮与兵。我虽不才,愿变卖家产,倾囊相助,招募将士。只是仓促之间,怕是没人接手。”
王朗眉心微蹙,欢喜的同时,又有些为难。
麋竺是东海巨富,家产自然不少。但他家紧临大海,远在朐县。对做生意的人来说,麋家庄园很值钱。对不做生意的人来说,麋家庄园就太偏了。急切之间,的确很难卖出满意的价格。
就算他出面,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买家。
“子仲毁家纡难,忠义难得,但东海义士岂只有子仲?”王朗从容说道:“昨日我曾问你,为何最后见你,现在可以告诉你答案了。”
麋竺心头一松,拱手施礼。
王朗说道:“我见了那么多人,告诉了他们天下大势,也问了他们的心意,并向他们转告了张子布、张子纲的决定。他们都愿意效忠朝廷,只待使君一声令下,要粮有粮,要人有人。”
刘备心中一动,随即大喜。
这还真是意外之喜。
张昭、张纮都是徐州名士,张昭还是彭城人,他的影响力,刘备每天都能感受到。这两个人现在是孙策的谋士,他们支持朝廷,那孙策肯定也向朝廷效忠了。
怪不得孙策放了王朗,而王朗又能如此及时的回到东海。
看来赵云之计暂时可以不用了。有王朗出面,得到东海大族的支持,钱粮充足,何必冒险。
他当然知道,徐州大族不会白帮忙,肯定会向朝廷要求回报。但那是朝廷要考虑的事,不是他要考虑的。他只要守住徐州,恢复宗籍,将来是不是还在徐州都说不定。
“那就振托景兴了。”刘备拱手致意。
双方统一了意见,约定由王朗见面,约郯县的几个大族家主
,明日一起去州牧府议事。
刘备起身告辞,再三致谢,最后又送上了由骑士带来的刘和书信。
得知刘和到了行在,王朗非常高兴。
郯县是刘虞、刘和的乡梓,刘虞也是郯县甚至整个东海官职最高的名士。刘和做出这样的决定,对东海来说,显然是个好消息。此战过后,东海人大量入仕,以刘和为首的东海人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更大。
亲自将刘备送到门外,看着刘备登车远去,王朗回到屋里,取出刘和的书信细谈。
书信还没看完,王朗脸上的笑意就不见了,眉心蹙成了川字。
正忙着将打包好的行囊解开的杨氏见王朗脸色不对,关心的问道:“夫君,怎么了?”
王朗抖了抖手中的书信,欲言又止,只得耐着性子,继续读。
刘和的信很长,内容很多,而且说得有些隐晦,让他深感不安,一时竟不知如何向妻子解释。
杨氏拿起王朗已经读完的部分,摸了摸纸张,突然说道:“这是弘农王夫人所造的纸吧?”
王朗一愣。“什么弘农王夫人?”
杨氏笑了。“夫君有所不知,我这一路走来,听不少人说过,弘农王夫人唐氏在河东建纸坊,造新纸,又建书坊,印行书籍,又快又好。更难得的是,她那纸坊、书坊里不论是主事的,还是做活的,大半是女子,与天子身边的女军并称奇观。”
王朗眉头皱得更紧。“女子抛头露面,不是贫贱之人,便是羌胡蛮夷,有何可喜?”
“呵呵。”杨氏忍不住撇了撇嘴。“夫君这话可就说错了。女军固然多是羌胡蛮夷,弘农王夫人的纸坊、书坊里却不乏山东高门,她们都是当年被西凉军掳走的苦命人。若非天子华阴一战,斩杀李傕,她们迟早会成为西凉军的口中之食。”
喜欢汉道天下请大家收藏: